<
376xe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寒门状元 > 第二四二八章 见风使舵
    乾清宫内,张苑正在向朱厚照奏禀。

    在有沈溪上疏的情况下,张苑轻省了许多,皇帝低头翻阅奏疏,不需他来赘述。

    朱厚照看得很仔细。

    对于沈溪领兵,朱厚照素来都抱着最大的期待。

    半天后,朱厚照才将沈溪的奏本放下,脸上满是感慨之色:“或许是朕遇事太过优柔寡断,若从宣府回来后马上便让沈尚书领兵,何至于现在要派出数万兵马才能彻底平息叛乱?想来那时沈尚书带个三五千人马,便足以荡平中原匪寇。”

    张苑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或许现在几千人也可以啊。”

    “嗯?”

    朱厚照皱眉打量张苑,问道,“听你的意思,是让朕驳回沈尚书奏请,随便给他拨点人马就让他去平乱?你觉得你在行军打仗上,比沈尚书更有见地?甚至可以让你来为兵部当家做主?”

    张苑赶紧解释:“老奴并无此意,只是老奴觉得,沈尚书要从京师调拨两万人马南下,恐造成京畿防备空虚的局面。”

    朱厚照倒没那么紧张,道:“若是其他人这么提出来,朕一定会跟你抱有相同的看法,不过现在沈尚书提出,那就很妥当了……要平乱,最重要的便是快刀斩乱麻,从西北调兵耗时太久,不如直接从京师调拨,有沈尚书领军在前线肃清匪寇,贼人逃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杀到京城来?”

    张苑道:“陛下高见。”

    朱厚照不太领受张苑的恭维,不过他也没兴趣继续问有关沈溪出兵之事,站起身来,说道:

    “有关出兵细节,一切都按照沈尚书所请批复,由他做出安排,他毕竟是兵部尚书,所有的事只需要在朕这里走一遍流程便可……司礼监一定要全力配合。”

    “是,陛下。”

    张苑赶紧应声。

    朱厚照意兴阑珊地道:“兜兜转转到最后,还是没逃出让沈尚书出兵的宿命,朕或许该好好反思一下。哦对了,这几天就把为沈尚书封公之事定下,在他出征前……朕跟沈家小姐的婚事需尽快办妥,沈尚书说他留在京城等朕的大婚结束后便会踏上征程。”

    张苑道:“陛下,这仓促间又要准备大婚之事,又要为沈大人封爵……其实可以等沈大人凯旋后再……”

    张苑说话时本来望着皇帝,不过当发现朱厚照气冲冲地侧过头来时,张苑赶紧避开那凌厉的目光,低垂着头等候传命。

    朱厚照黑着脸道:“事情还是早些定下为好,非要等战事结束,那样会显得朕用心不诚。沈尚书既是大明功臣,如今又成了国舅,从此以后与国同休,给他封爵朝中应该不会有太多反对声音吧?”

    “是,想来确实如此。”

    张苑连忙应承下来。

    朱厚照摆摆手:“这些事都交给你去办理,朕不多管。”

    说完,朱厚照往内堂去了,好像有更为着紧的事去办。

    至于侍立一旁的小拧子,则往张苑身上看了一眼,目光中带着些许不解,随即皱皱眉,紧忙跟随皇帝往内堂去了。

    皇帝走后,张苑脸上呈现几分得意之色:“大侄子封公,我可是大功臣,他不好好提拔一下我儿子,都对不起我在陛下面前帮他说的那些话!这招以退为进还是挺管用的嘛……”

    ……

    ……

    沈溪上奏出兵的奏疏,当天皇帝便做出批复,谕旨发至兵部,王守仁当即去见沈溪,传达皇帝的意思。

    因沈溪称病不出,很可能在出征前也不会回吏部和兵部履行尚书之责。

    就算很多事出自沈溪策划,但执行层面总归需要有人办理,刚入朝担任侍郎的王守仁责无旁贷。

    王守仁见沈溪,长谈一番,当明白兵部需要负责调兵遣将及筹备粮草辎重后,赶紧告辞,出沈府后又马不停蹄去见谢迁。

    谢迁留在小院中没有回府,他这时刚知道沈溪将被皇帝赐封公爵之事,过来跟他禀明情况的正是之前暗地里搞小动作的杨廷和,王守仁正好碰上。

    王守仁到了小院正堂才知杨廷和也在。

    虽然王守仁跟杨廷和之间的岁数差距没有跟谢迁那么大,但因杨廷和在朝中跟他父亲王华属于同一辈人,王守仁不得不拿出对待尊长的态度对待杨廷和。

    谢迁道:“伯安不是外人,坐下来说话吧。介夫,有话不必藏着掖着,现在兵部事务都是伯安在打理,他可是大有作为的年轻人。”

    在外人面前,谢迁对王守仁的评价从来都很高,显得他对王守仁非常器重。

    杨廷和也明白,现在王守仁的能力高低已不那么重要,关键是王守仁已将兵部原本属于沈溪的权力给拿了回来,在陆完出征,沈溪告病也即将领兵离京时,未来兵部事务都要靠王守仁打点。

    谢迁本来很被动,但在王守仁回朝后,这步棋下来看起来已然是全盘皆活。

    本来杨廷和还想就沈溪封爵之事跟谢迁说上两句,看看有没有办法上疏阻止,但在王守仁到来后,他始终有所避忌,不敢完全相信眼前这个沈溪的直属手下。

    谢迁明白眼前的境况,率先问道:“伯安,有事直接说便可。”

    王守仁从怀里拿出沈溪的奏疏,正是之前杨廷和亲自送去司礼监的那份,递到谢迁跟前道:“谢老,有关出兵事项,陛下已下达御旨,让兵部全力配合沈尚书行事。”

    谢迁将奏疏接过去,他已不是第一次看,不过还是看得很仔细,里面的票拟已不在,而朱批是由张永撰写,应该是出自皇帝授意,上面说明正德完全同意由沈溪统领京师兵马两万,朝廷调拨相应钱粮、军械等等……

    但在奏疏中,没提及委派监军太监,之前跟沈溪有过不少交集的太监一个都没安排,好像皇帝忘记了。

    谢迁看过后,将奏疏递给一旁的杨廷和。

    杨廷和没有看沈溪上奏的内容,也跟谢迁一样,重点看由张永代表皇帝做出的批复,心里有些纠结:

    “为何陛下安排批复之人是张永,而非张苑?之前跟张永所提之事好像压根儿就没体现在朱批中?”

    杨廷和查看朱批时,谢迁用平静的口吻道:“你先去见过之厚了?”

    王守仁诚恳地道:“正是。晚生去见沈尚书,向他转达圣意,得悉兵部具体安排兵马调度以及筹备军资军械,粮草辎重等,涉及跟户部和工部对接……之后还要往二衙门走上一趟。”

    “嗯,很好。”

    谢迁对王守仁的回答非常满意,点头道,“之厚用兵神乎其神,自入仕以来还无败绩,不过他处事始终有些偏激,跟户部和工部交涉由你去做最合适……你比较识大体,知进退,做事应该很顺利。”

    王守仁未料到谢迁会对他夸赞,而内容则是他“识大体”,谢迁这么说,代表着在谢迁心目中,沈溪是不识大体的那个。

    王守仁心想:“以谢老之意,是说之厚在为人处事上不够圆滑,许多时候显得蛮不讲理,所以让我用自身的人脉关系去弥补?”

    有关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王守仁多少有些了解,他清楚地看到自己当前的境况,明白沈溪锋芒毕露,很多人对一个毛头小子占据高位不那么感冒,以至于在朝中很难培养起自己的嫡系,反而谢迁的派系看起来更加稳固,那些老家伙明里暗里都往谢迁这边靠拢。

    而王守仁则可说游走在各势力之间,主要是在谢迁和沈溪之间保持相对中立,或者说并非中立,所有人都相信,有王华这个前文官集团中坚的父亲,王守仁肯定更偏向谢迁,所以他说话做事不会引起多少抵触。

    这边言语间,杨廷和已将皇帝的批复看过,将奏疏还给王守仁。

    王守仁道:“不知谢老和杨老在有关出兵之事上,有何安排?晚生好按照两位吩咐行事。”

    谢迁笑了笑,道:“伯安,你是兵部侍郎,做事不该完全听从内阁命令,老夫没法跟你说详细细节,其实之厚的安排已算是面面俱到,你遵照行事便可。不过你有这份心是好的,老夫领情了,回去后你便按照陛下和之厚的意思做事,老夫没什么好提醒的。”

    杨廷和则有不同意见,道:“在出兵之事上,难道不该多问问朝中人意思?仅听从一人之意,怕是会有缺憾。”

    对于杨廷和有不同的声音,谢迁未计较,摇头道:“兵部到底是之厚说了算,从先皇时,他便常在外领兵,尤其是东南和西南那几场战事,全部由他策划,最后结果都不错,之厚在统筹上无太大问题。”

    “嗯。”

    杨廷和点头,未对沈溪带兵能力有更多评价。

    谢迁再次望着王守仁道:“伯安在宣府几年时间,能力得到很好锻炼,执领兵部可说游刃有余,由他配合之厚,应该相得益彰。”

    杨廷和马上想到一个人,不由往谢迁身上看了一眼,这个人正是之前谢迁曾跟他提过的三边总督王琼。

    论资历和能力,王琼都在王守仁之上,但现在谢迁却把王守仁说得军事造诣仅次于沈溪,难免让他觉得,谢迁更多是为了收拢王守仁而说这些话,并非发自真心。

    明白这一层,杨廷和便没有过多评价沈溪和王守仁的能力,只是点了点头,算是同意谢迁的说法。

    谢迁道:“伯安,遇到难解的事情可以来这里跟老夫商议,之厚领兵出征后,这兵部事便全交给你打理了,你平时可以回去问问令尊的意见……老夫有时间也会去探望他。”

    ……

    ……

    沈溪即将领军平叛之事在朝中很快便人尽皆知。

    有关这次兵马调动,三月中开始筹备,主要是兵部协同五军都督府,从京营调拨,还有部分人马会从宣府地方征调,毕竟之前沈溪在对鞑靼之战中亲率的人马部分安顿在宣府一线,这次会受征调再次跟随沈溪出征。

    至于军将,沈溪多用旧人。

    并非沈溪不想多栽培可造之才,只因此番平乱准备仓促,没练兵的机会,在大部分人马并非嫡系的情况下,只能靠有经验的军将填补不足。

    不过征调过来的将领仅限于驻地在京师周边的,王陵之从团营过来,到沈府拜见沈溪后显得非常兴奋。

    “……师兄,我最近在军中比武屡屡夺魁,带兵对垒却从未失手,你没见识过我的风光,军中谁都想调到我手下当兵,这次那些家伙知道我要跟你出征,都抢着来,不过调动人马的事不归我管,我自己的手下都要带上,新兵蛋子必须在战场上历练一番……”

    沈溪跟王陵之也就两个月不见,王陵之变得成熟很多,人显得更加自信,在沈溪看来不像以前那样完全是个闷葫芦,三巴掌打不出个屁来。

    王陵之兴奋说完,沈溪指了指桌上的茶水:“喝口茶再说吧。”

    王陵之道:“我又不渴,喝啥茶水?家里的小兔崽子学会走路了,我让小山好好教他,这几天她还说如果有机会的话,能随军一起跟我出征就好了。我跟她说,打仗是男人的事,几时轮到老娘们儿掺和?她还不听,还要跟我动手呢。”

    沈溪笑了笑,问道:“怎么样,没准备再生几个?”

    “嘿,正做准备,不过小山脾气不太好,孩子很怕她,我这边也愁得要命。”王陵之有些懊恼地说道,“父亲跟兄长在京城做买卖,没挣到什么银子,现在只靠几亩薄田过日子,家里需要我来养活……正好这次出去,能多赚些军功,再得一些土地回来。”

    说到兴奋处,王陵之唾沫星子横飞,手舞足蹈。

    沈溪听到王陵之谈及家事,心里多少有一些欣慰,跟着他从汀州府出来的人基本都有了着落,现在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自己总算对得起这帮老弟兄。

    不过想到未来的事情,他心中多少有些愁绪,不知该如何进行下去。

    王陵之道:“师兄,听说这次要从西北调老弟兄过来?老林已经领兵出征了,还有人在胡大人身边带兵,恐怕凑不齐征服草原的原班人马……对了,咱带几千人马过去就能荡平那些贼寇,为何非要带几万大军?”

    沈溪道:“这次战事跟以前有所不同。”

    王陵之站起来,甩起膀子,显得很有力道,问道:“有啥不一样?就是一群兔崽子,远不如草原上那些鞑子厉害。打鞑子骑兵,咱几千人马就够了,对付流寇用得上几万人?要不你给我三千人马,我领兵把贼寇荡平!”

    王陵之很有信心,也是因为他长时间跟随沈溪作战,一直在打胜仗,培养出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

    沈溪却摇摇头:“我说过情况不同,你可要听仔细了!这次咱打的不是外夷,说是打流寇,但其实那些贼寇很多都是大明百姓,是自己人,咱们不需要拿起以前那种苦大仇深的架势干到底!”

    “有啥不一样?”

    王陵之迷惑了。

    沈溪说不同,好像真有不同,但具体又说不明白,王陵之总觉得上了战场跟自己对立的就是敌人,在应对方式上应该一样才对。

    沈溪正色道:“这次出征,以招安为主,不用那么拼命,要多留活口。”

    “哦。”

    王陵之应了一声,脸上写满了问号,问道,“招安的话,还是用不了多少人马啊!”

    沈溪道:“正是因为不是非得杀个你死我活不可,很多时候需要适可而止,就不能只带几千人马出去。怎么跟你解释呢……”

    他在心中组织了一下措辞,继续给王陵之讲解其中差别,“如果咱只带三四千神机营兵马出去,基本可以确保取胜,但一旦交战就非得分出个胜负,因为贼军会觉得我们兵马不多,自然会振作士气生出跟我们决战之心,我们带的人马少了,不得不在人数劣势时尽量以杀戮立威为主。”

    “但如果我们带的兵马多,贼寇会闻风而逃,那些落单的贼军便会不战而降,在战场上造成的杀戮不会那么多。”

    王陵之挠了挠头,咧嘴一笑:“师兄就是有见地!我就不行了,这些问题想多了会脑袋疼,只需听你吩咐便可……要说单独领兵,甚至老林都比我强。”

    沈溪没好气地道:“你啊你,该多读点书了,总以为武力能解决一切,怎能当得上独当一面的大将?有勇有谋才是万人敌!”

    “知道了。”

    王陵之红着脸说道。

    沈溪再道:“这次我会率两万人马出征,离京后再将一些地方兵马收编,逐渐把大军数量控制在三五万间,如此一来走到哪儿也不必跟贼军死战,到时会派出人尽量接纳降军,这场仗从北边往南边打,一路会从大河打到大江一线。”

    “这么远啊……”

    王陵之虽然对地理什么的不了解,但他到底是南方人,知道黄河跟长江之间的距离,也明白这片地区是北方跟南方的分界线。

    沈溪微笑道:“也没多远,这场仗大概会打到年底,最近这几天你不需要住在军营里,多回家看看,把家事安顿好,等着跟我出征就行。”

    王陵之问道:“小山那边……让不让她跟着我一起出征啊?”

    沈溪道:“将士在外作战,原本不能带家眷,如果她要从军倒还可以,她武艺高超,自保倒是没问题,就是不能冲杀在第一线……你自己决定吧。”

    “我不想让她去。”王陵之显得很郁闷,道,“不过我打不过她,只能由得她去了。”

    对于王陵之的逻辑,沈溪摇摇头表示难以理解,最后一笑了之。

    ……

    ……

    三月二十这天,不但王陵之前来拜访沈溪,胡嵩跃和刘序等老部下也接连前来拜访沈溪。

    本来出征前,将领见文官主帅多少有些避讳,但因都不是外人,再加上这次皇帝对沈溪出征之事寄望甚高,加之谢迁对沈溪出兵也持支持态度,所以没人敢就沈溪接见将领之事说三道四。

    沈溪对他们没交待太多,大概意思是让这些人回去安顿好家事,做好长久作战的准备。

    三月二十一。

    距离朱厚照跟沈亦儿的婚事只剩下五天时间,工部尚书李鐩前来见沈溪,将造船细节跟沈溪说清楚。

    因沈溪即将离京,且所率人马会一路向南,直抵大江一带,而朝廷准备造船的地点也准备定在长江边上,李鐩要把许多事在沈溪这里确定下来。

    李鐩问道:“……之厚,若是叛军一路南撤,到了江淮一线,是否你会直接南下监督造船,再平海疆?”

    沈溪笑了笑,道:“时器兄这是要为难我,让我长久不得归啊。”

    李鐩略微有些尴尬:“只是问你是否要往江南去,照理说你出征一趟,若不趁机将海疆平定,早早便回转的话,怕是过个一年半载还得你出征。陛下之前对沿海倭寇非常在意,毕竟事情涉及两位外戚……”

    当提到外戚问题时,李鐩突然缄口不言,因为他忽然意识到沈溪也即将成为“外戚”,有些话要适可而止。

    沈溪则显得无所谓,道:“看陛下的安排吧。出征前我要去面圣,详细询问安排,至于是否要亲自去督造船只,尚未请示陛下。若陛下觉得没那必要,我此行只负责平中原之乱,倭寇肆虐之事,留给南京守备衙门去操心吧。”

    李鐩叹了口气道:“不得不说,你不出马,这大明四下乱事还真没人平得了。相信你一去,用不了两月便会彻底平息……当初东南沿海也是因你的治理而平静几年,现在闹出这么大的乱子,也跟如今大明还在执行禁海政策有关。”

    又提到涉及大明国策的事情,李鐩显得很为难,也就是在沈溪面前他才可以这么说。

    有关海禁的问题,沈溪曾跟朱厚照提过。

    不过朱厚照登基后,二人开诚布公交谈的机会不多,沈溪不能长时间在皇帝面前催促朝廷改革弊政,解禁封海。

    很多事都是朱厚照为太子时,沈溪悉心教导才令朱厚照知晓天下事。

    沈溪道:“大明海禁之国策执行至今,的确到了开放时,如此可将沿海一些区域开发出来,加强驻军和防守,再以军港驻靠大船来对倭寇形成威慑,至于沿海岛屿可以迁百姓垦荒治理……但这些事,都是未来需要做的,一时间难以定夺。”

    李鐩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沈溪:“那还是得靠之厚你去跟陛下提。陛下年轻气盛,对于治理江山颇有见地,你在陛下跟前进言,大明四海升平指日可待。”

    “好。”

    沈溪笑着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