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6xe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血淬中华 > 第28章
    试想,在如此情况下,面对着日军海陆两方面的进攻,他们又能坚持得了多长时间?如果我所料不差,最多一、两个月台北就会失陷,而失去了台北在工业与经济上的支持,台中、台南的陷落也只是早晚的事。”

    李鸿章的这番分析让冯华感到十分惊讶,他本来因为淮军和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的一败涂地,不大瞧得起李鸿章的军事指挥才能,可是未成想李鸿章对目前台湾局势的把握竟然如此清晰准确。冯华知道,李鸿章说的一点儿也没有错,单凭那些人还真的给小鬼子增添不了多少麻烦。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中堂大人的分析令冯华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这个‘台湾民主国’还真是指望不得!”冯华一边由衷地赞叹,一边给李鸿章送上了一顶高帽。不过,紧跟着他话锋一转,却说出了一番令李鸿章感到不甚舒服的话来:“唉!台湾的大好河山从此就要践踏在倭奴的铁蹄之下,真是令人可惜、可叹啊!如不是义勇军还要镇守辽东,冯华还真的不甘心让倭贼如此轻易地就占据了台湾。”

    李鸿章不由得微微有些色变,割让台湾永远是他心中最大的痛。不过冯华刚刚在《马关条约》的问题上对他表示出了极大的理解,而且与那些指责他“卖国求荣”、“国之罪人”的激烈言词相比较,冯华的言谈要温和了许多。因此,李鸿章很快就把这点儿不快从心中驱了出去。掩饰性地笑了笑,他故作轻松地说道:“冯将军用兵如神,义勇军英勇善战,如果台湾由义勇军镇守,自是没那么容易让倭贼轻松得手。只是《马关条约》已签,这种不遵守国际法的废约之举,恐怕会受人以柄,让泰西列强有机可乘!”

    怅然一叹,冯华“颇为愤慨”地说道:“违反国际法的事当然是不能干的,冯华只是心有不甘说说罢了。‘日清战争’,我大清虽然败了,但倭贼的损失同样不小。日本全国的总兵力也不过只有六万常备军和二十三万预备军,而仅我义勇军就在辽东歼敌一万余人,再算上其他战场所杀伤的一万八千余人,倭贼的主力部队已损失近一半儿。而且倭国资源贫瘠,如今已是入不敷出,长期作战它必然消耗不起。虽然对‘台湾民主国’不可期望过多,但其实如果能借用它的名义,再利用台湾山高地险、炎热多瘴、民风强悍的优势,也还是很有可能将倭贼长期拖在台湾这个泥潭中的。这样即使不能让台湾重回中国,也会对我大清今后的发展极为有利。”

    冯华这番半真半假但见解却极为独到的话语,令一直对割让台湾耿耿于怀的李鸿章怦然有些心动:倭国的困难之处,他也是极为清楚,如果真能如冯华所说,此事确实尚有可为。这个冯华,还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马关条约》如果没有他在辽东的几场大胜,还不定会是个什么模样。前些时日,冯华在京师提出的那些变法改革方案,更是于自己心有戚戚焉,心中竟产生了知音的感觉。如不是他早已为自己的死对头刘坤一所笼络,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把他招揽过来……

    看到李鸿章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冯华轻轻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达成了大半,李鸿章已经开始接受自己的那些观点。不过,未来的路还很艰难,自己也一定会遇到更多、更大的困难。

    第二部怒海潮生第十九章风口浪尖行

    冯华、李九杲刚刚从李鸿章的宅邸回到旅馆,商德全就兴冲冲地带着八、九个行色各异的中外人士来到了“大生字号”旅馆。

    自1860年天津开埠以来,黄头发、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日益增多,而津城百姓对这些举止怪诞的番夷洋毛子也从开始的看“西洋景”,逐渐变得习以为常。这宫北大街上洋人的往来十分频仍,不但有英商高林洋行、法商亨达利洋行、俄商萨宝石洋行等多家外国商行,而且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严又陵先生的府上也经常有洋人出入。因此,虽然一下子拥进来这么多外国人,但见怪不怪的“大生字号”旅馆的伙计却并未对此感到很诧异。

    通过介绍,冯华了解到那两个紧跟在商德全身后的英武青年,就是曾经与他一同留洋德国的孔庆塘和腾毓藻。而站在边上一言不发、沉静稳重的年轻人叫黄钟瑛,早年曾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后充任北洋水师济远舰船员。黄钟瑛勇猛善战,不善言谈,直到冯华问起他来,才简洁的作了自我介绍。不过,在所有的人中,黄钟瑛给冯华留下的印象却是最深的。

    六个洋人中有一人是商德全在武备学堂炮科学习时的德国教官艾德,另外几个人依次是曾在北洋水师定远舰、镇远舰和济远舰上都担任过教习的德国人依弗兰脱、威海鱼雷营德国教习哈孙、威海卫基地的德国工程师亚博烈希脱,以及威海海军医院的英国籍医生科尔克和鲍德均。

    这几个外国人有的原来就认识商德全,有的则是通过艾德的关系才与商德全结识。他们当初远离故国,飘洋过海来到中国,虽然有服务于各国政府扩张政策的因素,但就个人而言无非是来中国淘金。随着威海陷落以及北洋舰队的覆灭,很多和他们一样效力于北洋水师的外国人以及一部分北洋水师的官兵都流落到了天津。由于实际上已经处于失业状态,因此他们非常急于找到一个新雇主,得到一份新的工作合同。

    虽然每一个来访者都对冯华的大名如雷贯耳,也对他的出身有所了解,但看到冯华热情洋溢地与他们一一握手,并用熟练的英语向几个外国人进行致意问候,还是让所有的人大感惊奇。尤其是那几个洋人,在他们眼里大清的官员不但大都“土”得掉渣,而且亦十分古板,非常注意双方身份地位的尊卑高下,然而这个当今大清国威名最盛的年轻将军却一点儿都不一样。他温文尔雅的举止、真诚热情的话语,以及不经意间露出的那股令人心惊胆颤的气势,都让他们觉得这个年轻将军果然是“盛名之下,言之不虚”,心中对他充满了深深的好奇。不过更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直随侍在冯华身后的那两位美丽大方的小姐(贺菱、龚芳),竟然也能够用发音准确纯熟的英语请他们喝茶。措手不及之下,这些走南闯北的大男人们居然被闹了个手足无措,他们那拘谨忸怩的神态,令冯华等人也莞尔不已。

    艾德他们几人已经在中国工作了许多年,汉语都有相当的基础,而冯华的英语和商德全的德语又都说得相当流利,双方交流起来并不困难。经过深入细致地了解,冯华对来访者的表现感到非常满意,他们不但各有所长,而且办事踏实认真,正是义勇军最需要的人材;而冯华的平易近人,以及他在交谈中展现出来的风度与魅力,也让这些人暗暗心折,佩服不已。由于互相都很满意,因此交谈结束后,冯华立即与孔庆塘、腾毓藻、黄钟瑛以及六位外国人议订了应聘事项,并草签了雇用合同,双方皆大欢喜。

    冯华、李九杲送走商德全等人后,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回到房间中,黄德贵早已经等候在那里。

    还没等冯华开口,李九杲就急不可耐地问道:“五弟,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小鬼子的刺客找到没有?”

    “自打你们从李鸿章府上回来后,‘大生字号’旅馆的周围就出现了一些形迹可疑之人,大哥的行踪应该已经被人发现了。不过,这些可疑分子我都已经安排人进行了监控,只是短时间内很难将他们的身份都一一辨别清楚。”黄德贵沉声答道。

    听到大哥的行迹已经暴露,李九杲不由得有些发急:“大哥,既然最主要的两件事都已经办完了,我看为了保证你的安全,咱们还是尽快回辽东吧!”

    冯华眉头轻轻地皱了皱,心中也禁不住有些犹疑起来:如果说自己对安全一点儿都不担心,那也是自欺欺人。可是与曾经担任北洋海军总查职务的德国人汉纳根见面,是离京前就由翁同龢安排好了的,自己总不能说走就走吧!另外,严先生那天也说,虽然他目前尚不能去旅大助自己一臂之力,但可以介绍萨镇冰、叶祖珪、林颖启等几个与他一起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又同赴英国留学的同学给自己。他们几个人在甲午战败后,都受到了革职查办的处分,目前正留在天津。虽然林颖启的大名冯华以前并没有听说过,但既然和严复是同学,谅也不是无能之辈,况且萨镇冰和叶祖珪可都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自己可实在不想就这么与他们失之交臂。

    想到这儿,冯华主意已定,摇了摇头说道:“四弟、五弟,咱们现在还是不能走。剩下的事情依然非常重要,它们的成败对义勇军和‘旅大经济特别区’今后的兴衰与发展都至关重要。安全保卫问题,五弟你再多费一些心,成大事者岂能因为有风险就畏缩不前!”

    天眼看着黑了下来,白天热闹无比的三岔口码头此时却显得异常冷清,仍旧一无所获的山本次郎和冈田平也不得不再一次失望而归。他们远涉重洋来到天津已经整整六天了,但此行要刺杀的主角冯华却依然未见踪影。

    在当时,京津两地的交通往来只有旱路、水路两途。旱路无论是骑马或乘坐马车,一路都是颠簸辛苦、劳顿不堪,远比不上水路那么平稳舒适、闲在安逸,因此行走京津两地的人们大都会选择舟船作为代步的工具。基于这一原因,山本次郎和冈田平来到天津后,也把三岔口码头当作了他们重点守候的对象,每当有京城下卫的船只停靠码头,他们都会像迎候什么客人似的,伸长脖子打量着下船的旅客。